24小时快速响应机制
0755-84045660
当前位置: 圣鉴琉璃官网 » 文化交流 » 琉璃文化传承 »

中国琉璃艺术发展简史(三)

文章出处:sjliuli_admin 人气:发表时间:2015-01-07 17:00:44



undefined
 

 

从唐朝到明朝,玻璃大部分被制成小口齿和个人装饰品。玻璃在变较融化后,就比石头还容易塑造成各种样式,而且玻璃可以在颜色上,甚至在质感上,达到某种程度对翡翠玉的模仿。然而,在古时中国以真品为尊的想法下,玻璃的仿制被认为是一种便宜的替代品,从用于装饰性的功能,如缝定于衣服、皮带上,或作发针。直到18世纪前半期一些薄的,相当大的单色窗口的大量制作和广布,形成玻璃在当时的一项特徽,显示出“吹玻璃”在18世纪早期受到全面性的推动。“吹玻璃”曾被认为在中国早期,并不知道使用这样的方法(直到西元前四、五百年才存在),到了清朝时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这时,玻璃的技法已濒于成熟,结合西方的技术而在玻璃容器上以另一分离的玻璃连接做成窗口的脚,使其能站立。

    明代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一书中说:因为“三保太监郑和曾携西洋烧玻璃人来”,从此以后、明朝才开始了大规模生产玻璃。清代自康熙时设立了宫廷玻璃场,曾雇佣多名欧洲玻璃工匠作指导,专门为皇室制造各种高级艺术玻璃,已能生产透明玻璃和颜色多达15种以上的单色不透明玻璃。这些举措既促进了我国玻璃制造业的发展,又体现了中外科学文化的互相交流。清代的缠丝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烟壶等,都是世界玻璃艺术的珍品。其中“套料”装饰艺术是清代的创新,形式及装饰已有多种风貌,其格调越趋精致华美。

    乾隆时,玻璃在颜色、开关和大小上增加了不同的变化,尤其是在颜色上玻璃不但涂以瓷釉,且因蓝色宝石色彩光鲜,而有很多不透明,宝蓝色器皿的制造,除此之外,杂色彩绘的使用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盛行起来。清朝时,也有刻有不同浮雕的玻璃,这技术把玻璃引向一更广大的试验,也是一项颜色结合的试验。皇室的技术工作坊早从西元1770年就开始没落。

     当玻璃工匠渐渐不再拥有王朝的赞助时,他们反而可以自由的做尝试,而免于受王朝的限制,不过在另一方面他们欲因此必须寻找新的赞助人。所以王室工坊的没落,使得玻璃需要因应市场需求的走向,而转向制造平民化、生活化的东西,像油灯罩、窗玻璃片等。使得玻璃因此更为普及。
 


undefined
 


    中国古代玻璃虽为独立发明,但发展缓慢,并一直保持着固有的特点,既具有绚丽多彩、晶莹璀璨的优点,又有轻脆易碎、不耐高温、不适应骤冷骤热的缺点。这是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铅钡,烧成温度较低所致。铅钡玻璃不适合制作饮食器皿,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等,因此,比起陶瓷、青铜、玉石器来、玻璃器具用途狭小、发展不充分。

    在西方,人们常把琉璃说成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最佳礼物,琉璃带来了的是生活的喜悦和创作的灵感,它是一个充满矛盾而又非常神奇的物质,艺术家们利用它晶莹透亮冷峻而坚固同时具有折光反射的特点,在艺术创作上使玻璃工艺达到变幻莫测、令人难以预想的艺术效果。

《药师琉璃光本愿经》曰:“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琉璃是一种人格、一种精神、一种境界的象征。唐朝元稹《咏琉璃》中描写“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就传达出琉璃灿烂夺目的诱人风采。琉璃自古就是纯洁明净的代表。在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墓里,也就是有名的金缕玉衣的旁边,曾出土两件十一厘米的琉璃耳杯,这可以证明琉璃艺术在中国的悠久历史。然而现代艺术史中,玻璃艺术似乎一直只在西方发展。中国古玻璃是由本国工匠独自发明制造的,它以悠久的历史、精美的造型、独特的成分自成体系;但是,中国古玻璃与西方古玻璃相比在起源时间与用途上,仍有逊色之处。

    据西洋史中记载,玻璃自古罗马时代开始发明,有无色的、有色的、透明的、半透明的或不透明的,可用来绘画、蚀刻、磨光、切割、镶铅、着色、熔凝、弯曲或者像珠宝一样雕刻。其工法又以脱腊铸造法最为困难,这是一项复杂昂贵的技术。这个技术在古代的埃及首先使用,其後被法国的雕刻家Henri Cros重新发现,1884年他用粉烧玻璃来试烧这项技法。1923年在Tutakhamun的墓中证实了脱腊铸造法的沿革及创作目前这项技术在欧洲大为倡行,如发展百年的Lalique及duma。脱腊铸造法所精雕的模版,仅能使用一次,每个腊模一模一件,尔後利用蒸汽将腊模脱离,再调配各种颜色的水晶玻璃,运用高温熔合成形,待冷却後,作品就能从模子分离,但後续的加工处理,更是精巧繁杂,难以详加叙述。
 


undefined
 

此文关键字:
圣鉴首页 圣鉴琉璃 定制服务 工程案例 关于圣鉴 联系圣鉴